孔子研究

学术争鸣

  • 儒家价值观下的人工智能发展

    范瑞平;

    强调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进行合作固然没错,但若不阐明合作的目的及主从关系,就会失焦失当。从儒家价值观出发,不应该把人类个体与智能机器之间的合作等同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因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而人类与机器并不平等,也不应该追求此类平等,所以谈不上相互尊重。因此,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三项基于儒家价值观的回应和论证:应该将人类与机器严格区分开来;不应该让智能机器影响甚至改变人类五伦,以避免人际关系变成人机关系;在利用具有人工智能属性的照护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性爱机器人等新型机器人时,需要创建不同于人际礼仪的新的人机礼仪。此外,超级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对人类价值构成严重威胁,基于儒家价值观,应该明确反对制造超级人工智能。总之,只有从一种具体文化价值观出发来深入探究人工智能的发展,才能为其他文化提供有效参考,并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科技合作,从而造福于人类。

    2025年04期 No.210 5-1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重思儒家视角下医疗决策中的知情同意模式

    蔡蓁;

    知情同意是衡量医疗干预合法性的重要伦理原则。近年来,以范瑞平教授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提出了一种以家庭为本位的知情同意模式,与西方主流的个人本位模式形成了对比。通过重新审视这两种模式可以发现,如果对个人自主性采取更具包容性的理解,个人本位同样能够容纳对家庭重要性的考量。然而,双重本位的设想将面临本体论上的困难,也难以应对二者之间的冲突情形。通过探究传统儒医在医疗决策困境中如何权衡冲突各方的考量,可以更好地理解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之间的根本差别,以及儒家视角在多重价值平衡与复杂处境应对中的独特贡献。

    2025年04期 No.210 16-2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

  • 理想与现实之间:南宋理学家吴昌裔政治思想探赜

    贝淡宁;李贺亮;

    吴昌裔是南宋理宗朝名臣,也是朱熹的再传弟子。其一生致力于学术与政治,不仅是倡道于蜀的理学家,更是一位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吴昌裔的政治思想集中载于他在朝为官时向皇帝所上的奏疏之中,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修养君德为本的治国之道;二是以任贤爱民为本的治蜀之道;三是以严防固守为本的治边之道。吴昌裔以程朱理学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并将理学应用于政治实践,促进了理学朝向经世致用的方向发展。他的政治思想既透露着对儒家道德政治的积极追求,又体现着对现实政治治理的深切关怀,呈现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统一的思想特质。

    2025年04期 No.210 25-3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人本、国家与自由:萧公权的现代儒学观

    顾家宁;

    萧公权的学思经历是儒学传统现代转化的一个典型案例。其以“融旧铸新”方法论审视儒学的现代价值,区隔孔孟儒学的价值精神与帝制时代的政治现实,以孔子为中国文化的大宗正统和政治哲学鼻祖,着力阐发孔子以仁道为核心的人本政治思想。基于政治哲学视角,萧公权对儒学的现代价值转化聚焦于国家理论和自由观念两大问题。在国家理论方面,孔子对人性、人伦、人格的肯定,可以为现代国家的伦理奠基。就自由观念而言,儒学以仁道促进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以良知维护个体道德尊严,以教育培养理性心智,可以促进“遂生达意”自由秩序的实现,纠正古典自由主义的偏颇。儒学的现代政治意义,在于为建立一种良善健全的自由秩序提供道德资源。

    2025年04期 No.210 37-47+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中国哲学

  • 两类三层超越论——基于时空观念对超越问题的辨析

    程志华;

    牟宗三基于中西哲学比较提出“既超越又内在”的“内在超越”说,以西方哲学为“外在超越”,中国哲学为“内在超越”。“内在超越”是基于“轴心时代”所奠立的人类理性发现与发扬为基础的理论建构。然而,人类理性是有限制的,界限是不可突破的,此既由康德予以“最哲学”的证明,亦由贴近现实生活的时空观念予以证明。进而,所谓“超越”,实有宗教的超越与哲学的超越两类,而两类又可分为三层。在两类三层当中,牟宗三所谓“内在超越”实乃哲学的超越,为内在的、境界的超越,而非外在的、实体的超越;在内在的、境界的超越当中,牟宗三的“内在超越”达到了理论高峰。两类三层超越论,既可以维护高扬理论之价值,亦可以对理性施以限制。

    2025年04期 No.210 48-60+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阳明解“格物”为“格心”的心学逻辑

    韩凤鸣;

    王阳明将“格物”解读为“格心”,一切外在事物都被理解为是心的投射,从而得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结论,一切都是人心、良知之觉察抉发而来。这种良知观导致万物乃至天地皆人心,从而人心是天地之心,天地神灵皆是心的状态,世界是心的良知。将心的本体归结为良知,心、性、天理等都是良知的异名,而善恶也不能从现象上看,而应是良知本体的自在呈现,人要做的是不要刻意于善恶而应当觉悟良知本体。为此,“致良知”成为人生核心。致良知之关键在于净化“意”,因此“诚意”成了儒家的基本工夫。诚意的基本工夫在“格物”,格物的成就在于达至事、物、心、意、知等的一体无别,达到亲身与爱物的一体,以及良知的体用一相。

    2025年04期 No.210 61-7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海外儒学

  • 自由与中庸之道——论黑格尔对孔子的批评

    李健君;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议题是自由。据黑格尔的看法,自由意识的辩证发展具体展现于世界历史进程之中。他根据自由的实现程度的不同,对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区域的历史进行了分级。他的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和哲学史(history of philosophy)相互交织,折射出自由与时间之间的永恒张力。把个体生命的日常时间理论化,并将其消解于人类整体的世界历史之中,这是黑格尔批评孔子的深层思维机制,而孔子的中庸之道却正可以回应黑格尔的批评。中庸之道植根于日常生活的时间性,即日常生活中的生命自由之道,是孔子对生命自由的领悟。通过以中庸之道回应黑格尔对孔子的批评,我们可以深化对生命自由的理解。

    2025年04期 No.210 72-8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蕺山“气论”在日本的接受——以山田方谷一门为中心

    陈慧慧;江刚;

    刘蕺山的思想在江户末期受到接受与尊崇。儒学家山田方谷创立的“养气论”即摄取了蕺山的“气”论思想。方谷受蕺山影响主张气本论,但以“神气”取代“天理”,强调“气”的独立性。同时接受蕺山喜怒哀乐四情之气,实现了形上形下的贯通。方谷虽认同王阳明的良知论,但善恶观更接近蕺山。日本明治时期,其门人三岛中洲发挥养气论中“气”的特殊性,突显日本的特殊性。总之,方谷“气论”是在吸收了阳明心学的气之“虚”和蕺山的气之“实”基础上所创立的气一元论,弥补了日本近世阳明学发展的缺陷,亦是对清朝经世实学思潮发展动向的回应。

    2025年04期 No.210 86-9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原典新诠

  • 《论语》“中道而废”、《中庸》“半途而废”辨正发微——兼论孔子仁道思想的若干问题

    吴柱;

    “中道而废”“半途而废”的本义是中道而毙、死而后已,这是孔子关于生命价值和仁道理想积极一贯的表述,反映了孔子对“好学”的终极定义和对“仁道”的终极追求。这种解释能够在早期儒家典籍中找到有力的文献佐证和思想支撑,符合孔子和儒家学派的根本精神。《论语》“力不足者中道而废”章的宗旨在于强调儒家义无反顾的精神和守死善道的信仰,以鞭策弟子志存高远、不离于道。孔子在《表记》中将“中道而废”作为“好仁”的标准,在《中庸》中将“半途而废”冠以“君子”的名义,正是此意。孔子仁论包括内、外两个维度,一方面内求于己,一方面外施于人,兼而有之方为仁之全体。孔子对仁德内涵的构建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仁道永无止境。生命尺度相对于仁道的理想而言,必然永远在中途,这就是“中”和“半”的意义。孔子对仁道又有两种解释路径:一种是向上,极言仁道的高远,树立旗帜,以见儒学的精神;一种是向下,极言仁道的平易,劝诱初学,以见儒学的方法。《里仁》篇“未见力不足”是就仁道的浅近平易而言,《雍也》篇“力不足”是就仁道的高远艰难而言。两者立意不同,不可以此非彼,也不可贸然比附。

    2025年04期 No.210 97-109+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可以为善”与“应然向善”——再议孟子“性善论”

    刘旻娇;

    孟子“性善论”是儒家道德哲学的核心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关注“性”的阐释,有学者关注“善”的解读,更有学者进一步梳理了“性”与“善”中间连接的谓语,以补足“性善论”的完整命题。然而,在《孟子》中,还同时存在“性可善”与“性必善”两种看似矛盾的命题,从而实际上构成了有关“性善论”诸多争议的焦点。“性善论”命题实则可诠释为“可以为善”与“应然向善”两层含义,由此既可为“性善论”提供经验方面的说明,又可为“善”提供规范方面的指导。分析“可以为善”与“应然向善”两种命题,并由此重新梳理“孟告之辩”“人禽之辨”和“性命之辨”等重要段落,可以现代哲学语言重构孟子“性善论”,以补足其完整意义,从而为“性善论”的理论优劣势做进一步的澄清与说明。

    2025年04期 No.210 110-12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儒学源流

  • 儒学君子论与人的自我成长

    罗安宪;

    儒家认为人是异于并高于动物的族类。人之为人,首先要有道义上的坚守。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儒家学说的根本是做人的学问,主张做人便做君子。而君子并非天生,要经过后天的修养努力,且要不断的自我完善。“明明德”的核心是“明德”,“致良知”的核心是“良知”。“明德”是我自有此“明德”,“良知”是我自有此“良知”。“明明德”与“致良知”都是自我完善的内圣的事业。

    2025年04期 No.210 122-130+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孟子》的传述事业——兼与《论语》的比较

    徐翔;

    《孟子》的传述事业及其论说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序《诗》《书》,孟子继承孔子对经典的重视,但弱化性情教化,凸显思想性与说理性,以“以史解经”赋予《诗》《书》王道政教内涵。其二,述圣贤,在评论圣贤之余,增加不少具体叙事内容,同时将圣贤脸谱化,并整合成一种道统传承的历史循环体系,确立道统对政统的统摄。其三,述仲尼,称引孔子之言,建立“子曰《诗》云”范式;树立孔子“圣之时者”的集大成形象;首倡其作《春秋》以拨乱反正的政治功业,并为其辨污正名。相较于片段化的《论语》,《孟子》的传述展现出更强的系统性与理论性。

    2025年04期 No.210 131-140+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青年论坛

  • 由主静到主诚——对周敦颐修养工夫论演变的考察

    黄熙;

    学术界对周敦颐修养工夫论的研究多注意其主静(无欲)说、主仁说、主诚说等,但是对其修养工夫论的发展演变鲜有研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受《易传》的影响,强调主静工夫“立人极”。主静工夫意即体悟无极本体生成万物过程中“静”的一面,在修养过程中以安静无为为主导、以顺应无欲为内容来修成圣人人格。而在《通书》中,他在《中庸》的基础上构建“诚”本体,进一步提出了主诚的修养工夫论。主诚工夫意即人要以真实无妄的状态体悟“诚”本体,以“诚”的工夫为核心来统摄其他修养工夫。周敦颐修养工夫论由主静到主诚的转变,是他由重视《易传》到《易传》《中庸》并重的过程,同时也是他由儒道兼杂逐渐走向纯儒的过程,反映了周敦颐对心性主体的逐渐重视。周敦颐的主诚工夫与“诚”本体互相联结,他开创的“即本体即工夫”的工夫本体论,对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5年04期 No.210 141-14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御书·石经·圣王:太学石经与南宋初期思想史

    张天舒;

    南宋太学石经由宋高宗亲笔抄录并主持刊刻。高宗通过建立“御书”与“圣学”的关联,使“御书”由政事之余的玩好转为呈现“圣学”的载体。帝王抄写儒家经籍,以期塑造亲儒好学的“圣王”形象。与刊刻石经几乎同时,南宋初期的文化学术政策由“重元祐”转向“师孔孟”——太学石经是“师孔孟”政策的产物。为强化帝王的文化权力,高宗将以道学为代表的宋代新儒学斥为“专门之学”,号召士人“以孔孟为师”,并顺而代替道学家成为孔孟道统的承袭者:既是治国之“君”,亦是弘道之“师”。这种君师一致、治道合一的“圣王”观念冲击了宋代“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传统,最终导向对文化的钳制。

    2025年04期 No.210 148-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征稿简章

    <正>一、《孔子研究》是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园地公开。以刊登孔子思想、儒家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及文明交流对话等有关的学术论文为主。二、本刊不负责来稿所涉版权问题(如图、表、引文等),请作者事先取得原作者或出版者同意。三、本刊不收取任何版面费,也未委托第三方或其他平台编辑运营。本刊拒绝一稿多投。本刊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自投稿之日起,三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稿件可转投他处。四、本刊拥有刊载文章的文字版和数字版(含信息网络传播)的专有使用权,并有权转让第三方使用。相关专有使用权转让费和本刊稿费一次性给付。

    2025年04期 No.210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