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

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

  • 中国历史中的家国同构模式浅析

    邵铁峰;

    本文借鉴社会科学中关于同构概念的讨论,分析中国家国同构模式中的“家”与“国”的含义。中国的家国同构模式确立于西周宗法封建制度形成发展的时代,这是一种由国家自上而下强制推行的治理模式,与国形成同构关系的“家”则特指封建贵族之家。随着宗法封建制度的解体,家已无法在组织层面与国形成同构的关系。如果将中国—古希腊的家国关系差异概括为“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则不仅忽略了这两个比较对象涉及的国家规模上的差距以及性质、结构上的差异,而且忽略了古希腊内部同样存在关于家国同构的设想与表现这一事实。

    2025年03期 No.209 5-1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试论原始儒学的重商与自由贸易思想传统

    李竞恒;

    从商族的先公时代开始,殷人就有重视商业贸易的传统。考古和甲骨卜辞都显示商代商人有较高的地位,而殷遗民也多从事工商业活动。孔子本身就是殷人后裔,对于商业和财富的态度较为友善宽和。儒商子贡,被孔子评价为瑚琏之器。保护商人财产的子产,则被孔子视为“仁”。以孔子与七十子、孟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学,对于商业、贸易、财富持一种温和友善的态度,赞成社会分工,并反对价格管制。孟子主张“关市讥而不征”,这与《大宪章》第13条免除各市、区、镇、港的关卡税的主张是一致的。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敌视商业、商人的主流思想家不同,原始儒学对于市场贸易、工商业、社会分工持正面肯定态度。这些思想遗产,不仅影响到汉代的司马迁、贤良文学等人,甚至在近代通过传教士,以及法国重农学派魁奈(Francois Quesnay)等人,对欧洲经济思想产生了影响。

    2025年03期 No.209 16-2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利天下而弗利”再认识——以《吕氏春秋》为线索

    周博;江林昌;

    学界对《唐虞之道》“利天下而弗利”思想有不同的解释,但都没有把“养生”与“弗利”的关系阐释清楚,从而无法准确把握它对禅让学说的构建理路。《吕氏春秋》构建了“养生—无私—治天下”的权力逻辑,为理解“利天下而弗利”提供重要线索。《唐虞之道》中,禅让是基于君主体力、脑力下降的“身穷不均”的客观状态,“没而弗利”是由此形成的主观认识,故必须先“正身”(养生)、后“正世”(做好权力世代更替)。养生不包含德性修养,主要是参悟性命之情、控制情欲,形成“弗利”的主观认识,进而行禅让之举,由此构建起了“养生—弗利—禅让”的权力逻辑。“利天下而弗利”反映的是权力贵公去私的理念,它不是专门针对禅让的儒家思想,而是诸子共有的一种权力观念。

    2025年03期 No.209 24-3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尼山论见

  • 朝鲜王朝殿策对“中”的书写研究

    陈龙;沈载权;

    “中”作为儒家政治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在朝鲜王朝殿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殿策不仅是选拔人才的考试形式,更以独特的书写视角深入阐释和探讨了“中”的思想。从“中”的内容重点、思想内涵、政治理想和实践价值等多个维度,结合朝鲜王朝的经史思想发展及其国情,梳理朝鲜王朝殿策对“中”的书写重点和策略,分析殿策中关于“中”的思想内涵、“中和”的政治理想,以及“中”思想在朝鲜时务中的应用价值,可揭示作为古代儒家文化共同体核心内容的“中”思想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轨迹和发展规律。

    2025年03期 No.209 34-4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识之以礼:《礼记》西传脉络及其特征考述

    胡文婷;

    《礼记》作为集中体现中国礼乐文化的儒家经典,它的西传不仅是中国典籍外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考察礼学传播史的基础环节。通过梳理《礼记》进入西方文化语境内不同的译本形态,在语言转化层面之外补充其译者信息及创作的历史语境,以期勾勒《礼记》西传的基本面貌;而分析各个译本中不同的译介学和汉学研究特点,则有助于从宏观把握《礼记》如何在文化互动中将其地方性知识嵌入到中西比较格局中。

    2025年03期 No.209 46-5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儒学源流

  • 思想史视域下的韩愈儒墨调和论研究

    解启扬;

    韩愈是儒学思想史上为数不多的主张儒墨调和的思想家。在儒家思想面临着佛教思想挑战的时刻,韩愈从维护“中心”文化出发,致力于恢复孟子所提倡的儒家道统,力主排斥佛教,使儒家思想回到政治文化上的主导地位。而对于孟子极力贬斥的墨学,韩愈则持较为温和的态度,主张“儒墨必相为用”,以整合作为“中心”的文化传统。韩愈认为,从思想史来看,儒墨同源而异流,虽然主张不尽相同,但在本质上一致。韩愈汲纳汉唐以来学者对儒家仁爱的诠释,明确提出“博爱之谓仁”,以此来调和作为儒墨核心观念的仁爱与兼爱。韩愈的儒墨调和论本着儒学为体、墨学为用的立场,以儒学融摄墨学,排斥佛教以维护道统。

    2025年03期 No.209 57-6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子论黄老

    杜晓;

    朱子在《资治通鉴纲目》中列举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黄老史实,形成“清静”治道、“刑名”治法、“清虚”修身养性的概要认知,揭示了黄老流于惨酷、沦为术数的原因。《朱子语类》记载朱子与弟子在讨论四贤“荀扬王韩”时,通过认定扬雄“全是黄老”,从而将其从北宋流行的道统中排除,以重建新道统。从学术思想的历史总结和价值判定来看,《纲目》接续了《史记》的黄老叙事与阐释,为今人系统理解黄老学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朱子对黄老的评价与《论六家要旨》不同,“学圣贤之道则为正,黄、老、申、商则为非”,立意判教以推明儒家,或失之切实中肯。朱子造就了南宋理学的理论高峰,其所论黄老也为明清儒者评价黄老奠定了基调。

    2025年03期 No.209 66-7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简化礼制到情理自然:孙奇逢酌礼思想研究

    赵正泰;

    礼是贯穿儒学史的实践仪章,在不同思想时期、哲学学派中呈现出差异性,宋明理学以易知简能、爱敬为本的家礼学形成与汉唐经礼学的区分,家礼书自《书仪》《朱子家礼》以下层出不穷,至明清为盛。其中孙奇逢作为明末清初的大儒在晚年撰成《家礼酌》一书,继承了《朱子家礼》爱敬为本的家礼学思想,又受吕坤情礼相称的疑礼思想影响,将礼进一步从经礼学中剥离出来,以主体实践的简易性追求心性的自然呈现,借理学阐释礼学的实践价值。在中西古今交汇的现代社会,理学对礼学的重诠说明哲学实践既需要简易性又需要情感动力,对酌礼思想的持续研究将有助于探讨中国哲学的实践价值。

    2025年03期 No.209 75-81+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原典新诠

  • 《论语》“樊迟问知”章释论

    黄杰;

    《论语·雍也》“樊迟问知”章的“务民之义”应依朱熹、钱穆等理解为“务民之宜”。“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应断句为“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仁者”是将樊迟的问题“仁”再重复一遍。据清华简《摄命》可知“难”可能是“勤”之讹。本章是《论语》论仁、知诸章中的一章。孔子的话是从治民者的立场来说的,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鬼神观及“仁”的思想的一个侧面。“敬鬼神而远之”是他心目中有智慧的治民者所秉持的鬼神观,因此孔子有意对“远之”进行了强调,以针砭时弊。应当注意“敬鬼神而远之”和孔子自身对鬼神的态度之间的区别。

    2025年03期 No.209 82-9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仲尼曰》性质蠡测与《论语》成书新探

    郭云鹏;方朝晖;

    安大简《仲尼曰》文辞简约、句式工整、主题集中,存在选编、改写痕迹,是楚国为政者阅读的孔子语录简编本。在《仲尼曰》中,可与《论语》对读的章节相对集中;其余内容多与子思相关,当源自《子思子》祖本。这两部分之间存在一定文献界限,加之《子思子》相关篇目所收孔子语录几乎不与《论语》重合,由此推知子思在早期《论语》原始结集完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辑录在此之外的孔子语录。《仲尼曰》综采早期《论语》与《子思子》,在文献界限层面提供了《论语》成书时间的新证据,突破了以引用关系论证成书问题的死循环,可以确证早期《论语》在子思生活的时代已经形成。早期《论语》并非定本,《论语》在战国时期的成书过程应分三个阶段,汉代各种《论语》间的差异当属版本问题。

    2025年03期 No.209 91-10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公羊学“微辞”论析

    王磊;

    微辞与微言不同,微言是公羊家对《春秋》隐微义旨的表述,微辞则是《春秋》的一种辞。《公羊传》提出“定哀多微辞”,《公羊解诂》进一步扩展诠释,通过微辞,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几种形式悉数涵盖: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陪臣执国命、夷狄主中国。微辞与讳、内辞共同构成了《春秋》的隐微书写,书之而不显,讳之而不隐,通过隐讳的方式,阐明讥贬诛绝之义。微辞作为一种精心设计的变辞,反映出孔子作《春秋》,修其文辞,依时而变,依情而变,依义而变。经由公羊家之诠释,微辞内蕴张三世、异内外之义,弘扬尊尊、亲亲、贤贤、尊内等价值观念,又隐微地订立《春秋》拨乱反正之法。

    2025年03期 No.209 105-11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国哲学

  • 良知何以“见在”?——一项阳明心学的整体性考察

    邓国元;

    “见在良知”是阳明心学的重要学说。“见在”的基本意涵是时间性当下、现在,“见在良知”表示良知本体以当下见在为唯一存有向度,良知本体在当下见在中存在。关联见在,“分限所及”是阳明见在良知说的重要内容,由此形成的“分限良知”一方面表明良知本体必然在经验分限中存有,同时也强调当下分限中的良知完备良知本体。基于当下见在的内涵及强调,对“预先讲求”的否定,以及关联性的“随感随应”“无”“变易”等构成理解阳明“见在良知”说的多维角度,也揭示了该说丰富的思想内涵。对朱子“定理”说及相关理论的批判构成阳明良知见在说的问题意识。对应朱子“定理”说所存在的问题,“心即理”及主体之于道德法则的“自足”性是阳明“见在良知”说在思想上的宗旨所在。要之,“见在良知”说是对阳明心学作整体考察的标志性议题,对理解阳明心学及主体性精神具有代表性意义。

    2025年03期 No.209 118-128+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先秦儒家的公私关系论——由“公私之辨”到“亲亲互隐”

    钟纯;

    “公”与“私”这一组对举概念,是先秦儒家道德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先秦儒家以“三无私”与“天下为公”作为“公私之辨”的立论内容,具有明显的“重公轻私”的价值导向。而在公德与私德的领域中,“亲亲互隐”的伦理悖论给公私关系造成了价值准则的内在冲突。因而,如何调和公私之间的张力,成为先秦儒家的首要任务。重新审视“亲亲互隐”的伦理困境,应跳出情与法、孝与忠、自然亲情与社会公正等二元对立的框架,以公私统一的方式来调节冲突,即在大是大非、国家利益面前,“公”的价值更具优先性;而在不违背法律的情况下,应该对私德给予更多的关注,毕竟“亲亲互隐”隐含着自然之性、天理至情。

    2025年03期 No.209 129-13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动”——“诚意”对“知而不行”的克服

    吴亚楠;

    由“认知”引发“意欲”,从而带来“行动”,是人类两种道德行动的基本模式之一。但是“认知失效”,即“知而不行”的现象多有发生。其中深藏的原因在于:“知”本身分为“横向之知”与“纵向之知”,前者指向“结论”的正确性,后者指向“过程”的充实与饱满。如果只看重“横向之知”的实现,而轻忽了“纵向之知”的角色和作用,就会减弱作为行动直接动力的“意欲”的力量,从而导致道德行动的失败。反过来说,强化“纵向之知”则是克服“知而不行”的关键,这也正是《大学》中“诚意”工夫的核心内容所在。所以,“诚意”一方面反映了《大学》对于人类心灵结构中“认知”与“意欲”关系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蕴含了作者对“知而不行”现象的深切忧虑和积极预防。

    2025年03期 No.209 138-14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辩证法:庞朴的“一分为三”

    韩博韬;

    庞朴的“一分为三”理论体系建构分为三个时期:理论积淀时期(1952—1956年)、初步尝试时期(1956—1963年)、正式建构时期(20世纪80年代为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前五年为第二阶段、1997—2001年为第三阶段)。此说之核心内容是解释象、器、道:中国文化的核心“阴阳”作为道器之间的“象”能够同时发挥“器”和“道”的功用。其方法论本质是:作为现象与形式的统一、工具与方法的统一。“中国辩证法”偏重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文献、中国典籍、中国哲学家身上的体现。中国人文精神是“忧乐圆融”,庞朴用以研究“忧乐圆融”“中国智慧”的方法是“一分为三”。此说对于加速理论界走出“一分为二”斗争哲学认识误区、开启研究中国古典学术新路径、与西方的现象学研究竞争媲美、在世界多元文化谱系中标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No.209 147-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征稿简章

    <正>一、《孔子研究》是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园地公开。以刊登孔子思想、儒家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及文明交流对话等有关的学术论文为主。二、本刊不负责来稿所涉版权问题(如图、表、引文等),请作者事先取得原作者或出版者同意。三、本刊不收取任何版面费,也未委托第三方或其他平台编辑运营。本刊拒绝一稿多投。本刊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自投稿之日起,三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稿件可转投他处。四、本刊拥有刊载文章的文字版和数字版(含信息网络传播)的专有使用权,并有权转让第三方使用。相关专有使用权转让费和本刊稿费一次性给付。

    2025年03期 No.209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